1、从抗拒、害怕面对陌生人、陌生环境,到愿意交朋友,其实重要的就是妈妈帮他做的联结这一步。而帮助孩子建立联结,妈妈们能做的其实有很多。

2、 和未知有联结,有机会要早做准备 适应新环境对于“慢热”宝宝来说,可是要消耗很多“能量”的。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提前让他做好准备,这些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就要少得多。 比如,提前和他沟通和商量,今天要去哪里、会有什么活动。细节描绘得越多越好:我们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、大概会碰到哪些人、这些人可能孩子从前见过,也可能没见过/但他们是爸爸妈妈的朋友,他们的家里也有和你差不多的小孩…… 也可以让孩子提前参与到其中来,比如让他一起准备要出行的东西。

3、 妈妈要做好联结的“桥梁” 孩子见人不打招呼,很多妈妈都会怪他没礼貌。 但有个妈妈是这么做的,她先问孩子“如果遇到你不认识的人,你会和他打招呼吗?” 孩子很坚决地说:不会。 她问:为什么呢? 孩子:我不认识他呀,我怎么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呀。 她又问:那么你怎么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? 孩子说:看你们呀,你们要是先告诉我他是谁、是干什么的,我就愿意跟他说话。 很多妈妈都没想到,孩子小脑袋里居然藏着这么多小心思吧?对于慢热的孩子来说,观察环境本身,就是融入其中的一部分。如果妈妈能够充当孩子和外部联结的“桥梁”,孩子融入陌生环境、建立社交就会容易很多。 比如下次孩子不愿打招呼,你可以这么介绍:“这是妈妈的同学,阿姨家也有一个小朋友,弟弟比你还小一点,也是个男孩子哦。”对于孩子来说,这样的做法就要能理解、能接受多了。

4、 游戏是最好的“粘合剂” 我们以前就说,会玩的家长才能做孩子的好朋友。其实会玩,也是让孩子更快的融入环境的好办法。 比如有一次,我去朋友家做客,她的孩子看到陌生人很不自在,就总粘着妈妈。 朋友就故意问我:哎呀又下雨了,你刚才来的时候,花园里小河沟的水有没有漫出来啊? 孩子一听提到他喜欢的花园小河沟,也感兴趣的凑了过来。 朋友接着说,如果漫出来会怎么样呢? 我顺势接了她的话:正好给小树浇浇水了。 朋友继续说:正好给停着的车洗洗轮胎。 这时候孩子在旁边小声附和了:正好给小蚂蚁洗澡。 我赶紧接着说:正好给让小鱼游出来散散步。

5、孩子哈哈大笑,说:正好让毛毛虫喝个水饱。 接着,高明的转折出现了,朋友装着很难过地说:哎呀哎呀,太难了,我想不出来了,你们太厉害了。顺势溜走到厨房准备晚餐。 客厅里只剩聊得兴致勃勃的孩子和我,小朋友也不再粘着妈妈不放了。 后来想想,朋友的招数这么管用,关键是用了3个很顺其自然的步骤:找到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内容;让孩子和陌生环境“对话”;让孩子变成游戏中的主导者。 其实想要孩子融入陌生环境并没有那么难。最关键的是,妈妈能不能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性格,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一个办法。有这样妈妈作坚强后盾,再慢热的孩子,也会成为自信开朗的社交小达人的。
